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考研-专硕(全日制教育硕士) > 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经验
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
摘要
从二本逆袭“985”,一年的蜕变,我经历了许多,当然收获更多。本文集中分享了我在备考期间有关专业课复习的技巧,领悟这些学习方法将事半功倍,希望能够帮助到 考研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进步和成长!
专业课复习:
(1)专业课一(代码 333)
1 参考书目:
a. 教育学原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b.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c.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d.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备考经验:
2~4 月:将以上参考书目整体阅读一遍,阅读顺序是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对各本书的整体框架和每一章的二级标题及其具体内容有粗浅的印象即可,阅读时应亲自制作思维导图。
4 底~暑假之前:按照以上的阅读顺序阅读第二遍参考书目,在上一轮阅读的基础之上,在自制的思维导图或整体框架中不断填充细节。
7 月~八月底: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整理出需要背诵的内容,用思维导图和框架图辅助背诵。在暑假结束前将背诵内容过 1~2 遍,这时需要精确记忆,。第一遍背诵的速度为 15~20 天内背完一本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每本书的记忆速度。背诵第一遍后遗忘的现象是正常的,此时不需要太过于气馁,可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制定每日的背诵计划。
九月~10 月:此时进入到了二轮背诵或三轮背诵,在这轮背诵过程中,每本书的复习时长会比上一轮的时长有所缩短。建议在背诵完一章后要及时复习,可利用睡前一个小时在脑中回忆,并将有所遗忘之处记录下来并及时强化。注意要学会搜集所考院校往年的考试题目和其他师范类院校曾经考过的题目,建议从十月份开始每一周抽出 2~3 天时间,每天限时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完成一份真题即进行仿真模拟训练。不需要等完全背诵完一轮再进行模拟考试,在自测过程中也是一个记忆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10 月~考试前:仅靠背诵去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考教育学的同学需要去了解教育部近几年发布的重要文件、广泛引起关注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科带头人的论文,并需要将前沿的观点记录下来,这将是你超越其他竞争者之处。
总之,333 的复习一定不能停,由于背诵的内容很庞杂,比如外国教育史中的各个国家法案的内容和中外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只要不及时强化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同时,我们也需要放平心态,稳扎稳打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切忌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专业课二(代码 868)
1 参考书目:
a. 发展心理学: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b. 学前教育学:刘焱编著,《幼儿教育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黄公颂著,《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备考经验:从五月初开始复习专业课二,复习顺序是《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概论》、《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
先复习《学前教育学》,每复习一章就整理一章《学前教育学》的笔记,并且整理下一章知识点之前需要把前一章的内容再次复习,每一章结束之后都有复习题,可利用这些题目进行自测。建议先整理基本框架,在多次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内填充细节,并在整理《幼儿教育概论》内容的时候,可以把两本书之间的共通之处结合起来综合复习,比如游戏、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学和基本理论等章节需要重点关注并对其有所思考,最好能找到报考院校的师兄师姐帮自己划划重点。我报了勤思的学前教育 VIP 班,会有专门的辅导员每两周回访以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包括心理疏导和专业课测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我是从九月份开始复习的。这本书的特点是体系突出,层次清晰,但由于它是心理类的专业书籍,第一遍看的时候会感觉到困难,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对书中的内容需要进行反复推敲。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去找到所报考院校的专业课二的往年真题,从中可以推测出老师的出题特点。868 的题目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单纯靠背诵的内容就可以作答的题目并不是很多,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同时,我们一定要去关注报考院校本专业导师近 5 年的论文,对其论文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整理,在面对开放类题目时可联系运用。
(3)写在最后
“为什么要读书,为哪怕深陷泥潭,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为哪怕人间浮躁,也依然可以难住寂寞。”考研备考不易,这一路坚持下来不仅仅靠的是毅力还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选择考研是为了看看更高处的风景,为了遇见更好的人和更好的自己,为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我希望在自己经历了这一年的蜕变后,不只是颈部以上发生了质变,更多的是为完满人格打下基础。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_zhangj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