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考研-专硕(全日制教育硕士) > 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经验
【发布声明】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授权勤思发布,转载请申请。
【推荐理由】只要朝着你的目标努力学,就一定会成功;
考研心得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距离考研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一直想把自己的考研心得写下来分享给正在备考的你,但是一直忙于论文,今天终于得空来写下我的一些经验感想。
我是一名22年学前教育跨考小学教育的考生,当初做这个决定很果断,然而现在逐渐的才感到一丝“害怕”,因为最近看到学校上一届的考研学生里跨考的全都失败了。但是这也恰好论证了只要坚定的向你的目标走去,不管路上有多少荆棘,你都会成功!当然,盲目的努力有时不会让你成长,正确的选择会让你事半功倍,为你照亮前进道路。我想,勤思教育对我而言不外乎就是这盏照明灯。
在大二的时候,班主任邀请了一名考研上岸的学姐和一名教招成功的学姐给我们分享经验,而我想要考研的种子从那时就在心底生了芽。这位上岸学姐就是成功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硕的史雅卓学姐,她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背完333,我觉得自己都能写出这四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也就是这句话,激起了我想要考研的想法,当时我心里想,我也想体验一下能写出书的感觉。而史雅卓学姐当初也正是得益于勤思教育,于是在学姐的联系下我加上了海洋老师的微信,购买了勤思的课程,开始了我这一年的“考研路”。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333教育综合
考教育学,其中专业课一就是333教育综合,其中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
育史、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这四门课程。其中教原和教心是重中之重。学习文科类的东西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做框架。这个方法得益于勤思的教原老师马老师,虽然我是文科生且一直知道这个方法,但是之前对做框架一直停留在抄大标题的误区中。在听了马老师的课后,对做框架才有了新的理解。在马老师这里,做框架就好似画地图,前后知识点是可以链接在一起的,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将教原划分成“人”和“社会”两大部分,竟然将整本书的知识点都串联在一起。
教原
这是跟着马老师在上课期间罗列出来的框架。
这是在课后对上课框架的填充,写了几页a3纸。
在马老师的影响下,对另外三本书也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都做出了框架图。
教心
教心是王永平老师带的课,他可以将皮亚杰提出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难以理解的概念讲得惟妙惟肖,容易理解。
中教史
将整本书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古代史有西周、春秋、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九个朝代,每个朝代可以从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两大块来学习,前者又可以分为文教政策、育士制度、选士制度三部分,教育思想史就是每个朝代的代表教育家。
近现代史按事件进行划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派、清末新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新文化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共产党教育、六大人物。每一个事件又可以从思想上、制度上、实践上三大部分来进行划分学习。如图所示:
综上所述,勤思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使我受益匪浅!
(二)专业二
专业二基本每一所学校都不一样,这个可以咨询目标院校的学姐学长,向
他们买一些资料,比如说真题、笔记、重难点等等,这会让你更加容易入门,找到重难点。我的专业二是从五六月份开始的,第一轮先看书,再对应学姐的笔记划重点,晚上大致背一遍。这样边看书边背会让你发现问题,否则只看书就好似过眼云烟。一轮下来后,总结框架。之后的每一轮都跟着框架背,有不理解的返回课本中反复阅读。到最后你就可以做到看着大标题回想内容。这样几轮下来就可以背的很牢固了。
(三)英语
英语的单词是关键,背单词最好买一本纸质书,可以将不会的单词标记上。
推荐大家尝试一下a4纸背单词法,具体做法上网查。也可以多做阅读,大家可以从网上将真题单词打印出来背(从B站找考研博主都有总结,个人觉得有用),将每一篇阅读中不会的单词句型都理解透彻。
(四)政治
当初是买勤思333送政治英语,所以我的英语是跟着勤思学的,会配有相应的讲义,到后期冲刺阶段会总结大题的背诵纸,跟着背就很稳了。前期一点要多刷选择题,客观题拿分才会拉开差距,大家一定要提早准备。
注:现在已经不是政治、英语过线就可以的年代了,政英分数高一点不拉分,不会让专业课那么累。但是重头戏还是那两门150分专业课。
小结:以上都是我考研初试的真实心得,希望对读者有帮助。(有些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学习成绩不好,考研能行吗?我希望大家不要有这个顾虑,因为我和S学姐的成绩都不是班级前几名,但是只要朝着你的目标努力学,就一定会成功。)
祝大家金榜题名,2023成功上岸!
想要报考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同学,或想进一步请教学长学姐的备考经验,可以点击下方能量包备注申请,了解更多该学长或学姐的复习经历~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_liqi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