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考研-专硕(全日制教育硕士) > 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经验
【发布声明】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授权勤思发布,转载请申请。
【推荐理由】一战上岸,不到最后一刻不动摇;
摘要
本人本科就读于双非一本,院校选择了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在将近一年的学习中经历了无数次想放弃有无数次爬起来的艰辛历程,最后成功上岸,本文集中展示了我考研过程的心得以及一些踩雷的经验,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关键词:首师大;专硕;上岸
正文
普通一本上岸首都双一流
“你想过放弃吗”
“想过,但只是想过而已”
——题记
将近一年的考研旅程对我来说就像一场修行,直到走出考场的那个傍晚,夕阳打在我的形单影只的身上,我意识到,我的意志得到了升华,在那一刻成败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坚持到了最后——在无数次的挣扎、纠结与选择之后。
本人教育综合333分数为115+,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分数,本文将从备考经验、踩雷提醒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备考经验
我的备考分为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和背诵阶段三部分。
1.基础阶段(3-6月)
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所用时间很长,因为只有地基打牢了,摩天大楼才能稳如泰山。在这段时间内要总览课本内容,是复习范围最广的一轮。这一轮的学习强调理解而非背诵。
从3月底开始,我跟着勤思的基础班课程进行复习,从最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这本书开始。在刚开始复习的时候是毫无头绪的,都知道要理解知识,却不知道何为理解。在这个入门的时刻,雪老师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教会了我在输入知识的同时要学会输出,而这个输出的形式就是思维导图。于是在这个阶段,没学完一节内容我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思维导图,把脑子中形成的知识逻辑展现出来,让我清晰的感知了知识,理解了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底层逻辑、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本身的含义。
紧随其后的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育心理学中所强调的理解与教育学基础的不同。后者不仅强调知识本身,更强调理解教育学学科的底层逻辑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教育学的观念;而前者更强调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因为教育心理学的底层逻辑较简单。在这一部分的课程中,勤思的老师也是生动形象的举各种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帮助理解,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学会使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是教研法的学习,教研法是首师大专硕独有的科目,这门课程较枯燥,但在学习时也不能松懈,在某些年份,其分数占比甚至要超过教育心理学。对此的学习我本人是以勤思的讲义为主,因为课本上的内容过于繁杂,讲义总结性较好,利于知识的识别与学习。教研法学习的关键是要抓住重点,多学多用,像教育心理学一样要学会实际例子的应用。
总结一下,基础阶段的关键就是要理解,理解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层面:(1)对知识本身的理解;(2)对学科的底层逻辑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教育学基础重点);(3)对知识应用的理解(教育心理学、教研法重点)
2.强化阶段(7-9月)
在此阶段,我总结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点,在背诵的同时将其默写在笔记本上,由于在此期间我的松懈以及该方法过于耗费时间,导致我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各位同学可以思考下强化阶段的学习方法。
3.冲刺阶段(9-12月)
在这个阶段突然得知要加中教史和外教史,有点措手不及。在此阶段,我进入全面背诵模式,一轮一轮的背诵,每一轮的背诵都对知识有新的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考场上应对考题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踩雷提醒
1.抓住强化阶段,不要浪费暑假
暑假期间,我选择了留校学习。但是对于学校的暑假生活不太适应,效率不高。一个月后我选择了回家,来到家里效率进一步下降,因此我的强化阶段效果是很差的,各位同学一定要切记抓住暑假,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效率。
2.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量力而行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试图规划好每一周每一天的学习,但效果属实欠佳,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好高骛远,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导致每一天的任务完不成,进而导致整体进度受影响。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的去感受自己完成某一种任务大概需要多久,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规划。并坚决执行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3.背书一定要多背几遍,并且形成自己的理解
背书宜早不宜晚(在基础打好,理解充分的前提下),因为课本上语言就是你答题的语言。背的遍数越多,考试时就越有话说,在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考试时语言就会变得丰富。我背的遍数并不多,这就是我分数不上不下的根本原因。
在考研的一年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我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但是选择与焦虑的过程也浪费了我的备考时间,因此考研的同学们一定要果断,不能优柔寡断,定好了目标就要一路一直走下去,这样不仅能有一个良好的备考心态,也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有焦虑的时间,背会书不好吗?
想要报考首都师范大学的同学,或想进一步请教学长学姐的备考经验,可以点击下方能量包备注申请,了解更多该学长或学姐的复习经历~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_liqi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