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考研-学硕 > 教育学考研经验及复习指导
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教育学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
一、初试:
专业课方面:我个人的时间线是,4月开始看书和讲义,6月到8月听勤思的课,对照讲义整理框架,9月10月第一轮背诵,11月第二轮背诵,做真题,12月三四轮背诵,做真题。我回过头来反思才发现,这个时间安排在前期过于松弛了,导致后面时间非常紧,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非常多。所以如果决定要考研,我建议大家立刻着手去做,哪怕是背一页单词、听一节课。
基础阶段的读书和听课阶段一定要全面,我觉得可以适当关注重点内容,多记一记,但相对的“非重点”内容也不能忽视,这样你脑子里的知识结构才是完整的。勤思的课程是分阶段开通的,我自己本科是教育学专业,所以很多知识我已经理解了,并且因为前期抓得不紧,我就是把强化的课程基本听了一遍,一些难理解、难记忆的章节,我会注重去听相应的基础班的课。如果开始的早、时间充裕,我觉得可以从基础课到强化课再到冲刺课这样系统地听课,特别是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有很多内容光看书是不太容易形成系统的框架的,多听听课,可能更容易去理解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讲义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如果有非常细小的不一致,我觉得可以先把这一章的课听一下,听听老师的讲解,有可能只是表述不同。
到了背诵阶段,特别是第一轮、第二轮的背诵,背了忘忘了背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我自己就是背了一本书背的挺好,等第二本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发现第一本书啥啥都不记得了,仿佛没有背过... 所以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我的安排是第一天背完计划的章节后,晚上睡前在脑子里过一遍,第二天在开始新的内容之前,默写一遍,不需要一字不差,只要把大的框架和一些关键的词写出来就好。
在一轮背诵过后,就可以开始小小地做一些题了,如果这时候还没有全科模拟的能力,你可以分科做、分章节做,既帮助你检验背书效果,也训练答题思维。真题是非常重要的,已经出过的历年真题应该背的滚瓜烂熟,并且要关注这些题目平行的和延伸的知识点,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和章节就是重点中的重点啊同学们!在二轮背诵或者三轮背诵之后,就一定要进行全真模拟,当作考试一样的做一套完整的题目。13年到20年的题我都进行了至少一遍全真模拟。另外在做题的阶段,可以适当关注一些教育热点,如果有空闲的时间可以看看教育部官网和一些微信公众号,或者看看热点相关的文献,训练教育学的专业素养和思维方式,如果答题的时候你能结合一些教育热点来谈一些教育基础理论,我认为是非常出彩的。但是这个要分清主次,热点只是加分项不是减分项,还是要以基础知识为本。
英语方面: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单词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要在前期就把单词这一关拿下,并且要一直背一直背直到考试。“考研英语得阅读者得天下”,一定要用大块儿的时间把阅读研究透,我自己做阅读的顺序是:做完一篇后先整理阅读中不认识的单词,翻译阅读中出现的长难句,再听课,总结错题原因。英语我建议只做真题,真题是值得反复研究、反复做的。完型、翻译、新题型我觉得利用空余时间每天练一练就好。作文,特别是大作文一定形成自己的模板,不要一味地背诵,一定动手练习。
政治方面,不用过早开始,但也绝对不能轻视公共课,我觉得暑假开始是完全来得及的。基础阶段就是看书、听课、做选择题,多做整理。选择题的知识点我觉得可以跟一些带背的课程,每天背一点,不会占用大块儿的时间。
二、复试:
复试方面我能给出的建议就是能早一点开始就早一点开始,最迟最迟,出了成绩以后,也应该立刻开始了。尽可能多的关注你报考专业的热点问题,读相关的著作和文献,形成自己的观点。英语口语要多练,出声练,主要是要敢于开口说,要自信一点,大方一点。
最后,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考研最重要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滴水穿石。这个过程中心态很重要,要更自信一些,不要受他人影响,这里也涉及到一个很多同学都纠结的问题,就是暑假到底是留校学习还是回家学习,暑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直接影响你后期学习的心态,我认为是要根据你对自身的判断来决定,如果你是一个可以化压力为动力的、能进行良好自我调节的人,学校的学习氛围当然更好,但peer pressure确实对每一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家里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只要你是真的想认真准备考研,我认为也一样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考研可能是一个不会那么轻易的过程,但只要勤勉奋进、坚定勇敢,我们终将会迎来“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一日,祝金榜题名!
想要报考这个学校的同学,或想进一步请教学长学姐的备考经验,请留言为她(他)疯狂打call,留言越多的帖子,我们会再邀请他们直播讲解考研经验,线上为大家答疑~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_yangj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