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考研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勤思教育提醒大家一定不要轻视之,以下为勤思团队为大家总结的心理测量经典大纲:
第一章:第一节 一般测量概述
1、测量的概念: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影响测量精确的因素:
一、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①确定型(物体的长度)。②随机型(人的短时记忆容量)③模糊型,即事物本身的量是模糊不定的(人的性格特征)
二、测量的精确度取决于测量工具的精确性。
3、根据测量的性质和不同的特点,可以将不同形式的测量大致分为4种类型。
①物理测量:及对事物物理特征的测量。长度,重量等。
②生理测量: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如对动植物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测量。
③社会测量:即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如人口普查。
④心理测量: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如智力、人格测量。
4、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其中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
5、测量的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就是量表。量表可以分为四种:①命名量表: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命名量表又分为名称量表(用数字指代个别事物)和类别量表(用数字指代事物种类)。
②顺序量表:按照事物的大小,等级,程度而排列数字的量表。
③等距量表: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等距量表的数字是一个真正的数量,这个数量中各个部分的单位是相等的。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加减运算。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它的零点是人们假定的相对零点。对于等距量表的两个数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④比率量表:除了具有类别、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有绝对的零点。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性质
1.、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其独特的性质:
① 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水平。
②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
③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具市有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经过长期的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他的编制是一门高度专门化的系统工作。
④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高。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
① 人的心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有质的差异也有量的差异。因为有差异,所以要测定差异的数量,描述差异的程度。
② 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虽然不是物理实体,不能直接测量,却必然表现于人的外部行为之中,并调节着人的外部行为。因此,通过观测人的外部行为的差异就有可能测量出人的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③ 教育和心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是相对的,如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而逐步提高。
3、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测验
测验: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经过长期的编制、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量工具。
编制一个测验应当具备4个基本条件:
① 行为样本(被抽取出来的,做为直接测量对象的行为就是行为样本)
② 标准化。分为:测验内容标准化、施测条件标准化(相同的指导语,相同的测验情景,相同的测验时限)、评分规则的标准化、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③ 难度或应答率。
④ 信度和效度。
第三节 心理及教育测量的种类及其功能
1、各种分类
按测量对象所作分类:智力测验 能力倾向测验 成就测验 人格测验
按测量方所做的分类:个别测验 团体测验
按测验内容的形式所做的分类:文字(纸笔)测验 非文字(操作)测验
按测验功能做的分类: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 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 描述测验与诊断测验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常模参照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 潜力参照测验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功能
一、理论研究功能:
①收集研究资料 ②建立和检验理论假设 ③实验分组
二。实际应用功能:
①选拔人才 ②人员安置 ③心理诊断 ④描述评价 ⑤心理咨询
第四节 工作者素质要求及道德标准
1素质要求:
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应当具备相应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备战考研,勤思考研为每位考生准备了一份考研资料,资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汉硕等专业,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所有申请资料的同学都可以获得对应专业资料。资料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如果没有解决,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投诉。
喜欢本文章的同学,还喜欢下列同类型的文章: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huang )
关注公众号
送心理学大礼包!
点击在线咨询
010-8646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