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思考研官网

心理学考研

考研报名 成绩查询 考研真题 考研大纲 免费资料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考研-学硕 > 针对院校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学员榜样库

【20028P】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考研学硕学姐:我到底该留多少时间来准备考研?

  • 时间:2019-05-21 15:44:54
  • 来源:
  • 点击数:
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Ekf勤思考研-心理学考研,教育学考研,汉硕等专业课辅导!
Ekf勤思考研-心理学考研,教育学考研,汉硕等专业课辅导!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去看待考研结果的方式--决定考研后,整个努力过程中,你必须发自内心相信你最终会被录取这件事;这种确信感会渗透在你每个细微的行为里。如果你发自内心都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也许每一天的学习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用很表象的努力把几个月糊弄过去,泛泛地一遍又一遍浏览书籍却不精细加工,这会是一个很被动的过程(这样会导致一种现象:也许随意从普心书中提供给你一个人名,你会觉得非常熟悉,却完全无法准确提取他在哪些领域有过哪些理论,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测自己);而如果从一开始坚信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引向那一份录取通知书,你会非常深刻去理解每一种理论演变组成、主动发散统计学思路甚至推导公式举一反三、收获自身系统化的知识框架,而这将直接反映在你的考试结果中。
 
  在此之后,我们来聊一聊时间分配与不同时段学习、复习的策略。
 
  “我到底该留多少时间来准备考研?”“现在四月了,是否来得及?”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并且会或多或少去向各种师兄师姐询问建议;但这件事并不会有任何官方标准,每个人择校书目数量、自身习惯不同,一定应该拥有着不同的答案。我的想法是发现自身特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周期,因为考研好似一场马拉松,不到考试最后一刻永远都有机会、有时间努力提升成绩,所以一定要确保在最后冲刺阶段有足够的耐力;我在第一年参加考试时,中科院一共有七本参考教材,核心书目为三本,我因为一开始择校阶段耽误了时间,8月末才开始准备考研;我选择了10月的集训班,在开始集训前的8、9月期间,我疯狂快速将所有书目进行浏览,同时借助一些网课增强理解(如王老师的统计学课真的讲得非常清晰,有助于新手上路打消对统计学的恐惧),为集训课程中能高效提升打造了比较充足的基础(一定要带着一定知识基础参加集训,将集训当作强化而不是首次学习,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集训的提升效果);10月集训期间,在与老师、同学互动中巩固基础知识、不断加深理解、强化答题思路,同时开始整理自己的知识框架;11月期间,一边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后面会有这部分策略的详细说明),一边进行往年真题练习(可以选择统考十年真题,再有针对性选择一些自主命题学校的真题);在12月期间,不再刷题,同时尽可能摆脱书本,而去一遍一遍复习自己整理好的知识框架,包括文字理论与统计测量公式,还有实验题的思路与注意事项。
 
  以上是我个人第一年的时间安排,因为中科院的科目仅有普心、统计、实验,这个时间周期对我来说刚好合适,保证了我在12月期间还有饱满的精力与冲劲,在老师的辅导与自己的知识框架的逐渐完善下,取得了心理学专业课254分的好成绩;但在第一年里我因为政治成绩与录取失之交臂,于是在第二年我延续了这样的时间周期,因为我相信这样的安排里我会保持最好的复习状态,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往自身性格特性(更喜欢慢工出细活,还是更偏好在高压状态下更有效完成任务等,这些问题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来调整每个阶段松紧强度、任务安排。无论如何,在第一遍学习中,尤其对于非本科心理学同学而言,建议强调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非记忆,因为这些很早期的记忆并不会一直维持到很多个月后考试的时候,但深度的理解加工则对后期记忆大有裨益。
 
  最后是我个人在进行知识框架整理时,摆脱书本、强化记忆的一种重要策略:整理非常系统化、非常全面的笔记。可以采用树状图的方式,将每一个知识点尽量不遗漏地进行整理与摘抄工作,把书上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记忆,相信这会有效帮助你与那些一遍遍背书的同学拉开差距。我在之后附上了在整理普心第二章比较有难度的大脑神经系统功能时、统计学方面假设检验公式时的笔记,可供参考,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目前想到的大概是这些~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向我咨询。决定好了就随时开始,不要将时间浪费于踌躇与怀疑,你要相信自己是要干大事儿的人。最后送给学弟学妹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名言:It’s always darkest before the dawn.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备战考研,勤思考研为每位考生准备了一份考研资料,资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汉硕等专业,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所有申请资料的同学都可以获得对应专业资料。资料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如果没有解决,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投诉。

喜欢本文章的同学,还喜欢下列同类型的文章:

本网声明: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_wangpeng )

关注公众号

送心理学大礼包!

点击在线咨询

010-8646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