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加补习班的人数
本次调查共调查了242人,参加补习班的人数高达240人,占99.2%,几乎是百分之百。由此可见补习班已是十分普及,且深得人心,家长和学生都已认可了这种现象。从家长方面来说,别人的孩子放学都到补习班去上课了,自己的孩子在外面玩耍,这是不可接受的。“自己的孩子将要比别人的孩子落后”这样的心理必然产生。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找个补习班让孩子上着。从学生角度来说,别人去补课了,自己没有去,就显得另类,显得与众不同,必然产生恐慌心理,必须要去随“大溜”,这样才不会掉队。另外,一些教师的推波助澜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为了达到提高班级平均分的目的,也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去参加校外补习班,这样或多或少可以减轻自己的一些负担。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教师的“默许”或“暗助”也是补习班方兴未艾的因素之一。
二、参加补习班的意愿
在242名学生中,选择“自愿参加”的有209人,占86.4%;选择“老师要求”的有16人,占6.6%,选择“家长要求”的有20人,占8.3%。这方面的调查结果颇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么多的学生,宁愿放弃节假日和课外玩耍时间去参加各类补习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走访,通过交谈,我们明白了:社会上的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以及升学的压力已经通过种种渠道压到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身上,使他们稚嫩的身躯过早地承受了不该承受之重。当然不能说这完全是一件坏事,从小就有竞争意识,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的,但这种竞争应该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考试分数上。另外,我们还了解到有相当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自愿”的含义,以为家长要求或老师要求,自己同意了就是“自愿”。因此,这个“86.4%”的数据是有点水分的。从选择的分布上来看,低、中年级选择“自愿”的人数明显高于高年级,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补习班的授课内容
根据统计数字,低年级与中高年级有所不同。在低年级中选择“语、数、英”的有24人,占37.5%,选择“艺术类”的有32人,占50%,选择“棋类”的有6人。占12.5%。可以看出学生与家长不是完全看重学校教学内容的补习,注重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当然,低年级学生学业内容相对简单,课业压力不是太重,也是他们能够有机会发展自己特长的重要原因。而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情况马上出现变化,选择“语、数、英”的人数达到172人,所占比例迅速上升到96.6%,而选择“艺术类”的仅剩2人,占1.1%“棋类”的只有4人,占2.2%。由此可以看出学校课程类补习班对艺术类、棋类补习班的扼杀与摧残是毫不犹豫的,是决定性的。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简单,一些部门错误地理解了教学质量的内涵,将其与考试分数对等挂钩,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挂名,并作为工作考核的中心依据,这种压力必然会从校长、教师的身上转嫁到学生的身上,进而影响到家长的观念,于是分数意识逐渐占据上风,能提高分数的语、数、英补习班便大行其道,而其他补习班只能在“低端”徘徊了。
四、家庭对学生参加补习班的影响
我校虽然地处城区,是一所城市小学,但也招收了相当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此项调查数字不太准确,因为有相当多的学生其实来自外地,但他们不愿被别人说是外地人,因此选择“本地人”。)本地人只要有条件都会为孩子选择一个补习班,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般都是从乡村小学转来,学习基础较差,要想赶上班级同学,就必须守取一定措施,因此补习班就成了首要选择。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guolaoshi )